01 June 2005

英国大选絮语(三)

1995年笔者参加第5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初赛的辩题是“大专法令是导致大专生政治冷感的最主要因素”。10年前本地大专生探讨的一道辩题,10年后竟然也成为英国大选期间一个受关注的现象。

事关5月5日投票日之前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1%首次投票的选民打算前往投票,比2001年另一项类似的民意调查减少了7%。这项由ICM公司于4月份为英国广播公司第一电台所进行的民意调查,访问了1078个年龄介于18-22岁,首次投票的选民。32%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大选“无动于衷”;30%认为他们手中的一票“不会改变什么”;20%说他们对政治“知之不深”。这种对政治采取抗拒、逃避或不闻不问的消极态度,统称为政治冷漠(Political apathetic)。

英国的民主制度历史悠久,公民社会成熟,按理说人民的政治意识应该是比较强烈的。然而,上述民意调查却显现了现今英国年轻人对政治冷漠的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笔者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一、意识形态差异淡化,经济主导了社会议题。冷战结束,政党之间的分歧不再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主,取而代之的是针对国内外具体事件和课题因时制宜的政策,政党之间右左分明的界线模糊了。另一方面,全球化打造的国际舞台上,经济是主旋律,跨国企业的影响力足以跨越政治实体的壁垒。当“选哪一个政党”的结果大同小异,谈政治不如谈经济来得有实效,多数人哪会不“趋经避政”呢?

二、个人主义盛行,享乐与娱乐成为生活里最受重视的品味。法兰克福学派人物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 1898-1979)提出的“发达工业社会”概念,说明了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制下,只顾现实、只按技术合理性行动、失去了批判精神。在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整个社会奉行的是短暂、快速、片面、浮夸的“速食娱乐文化”,“沉闷”的政治吸引不了年轻人。对他们而言不知道谁是自己选区的代议士没什么大不了,不晓得时下最“酷”的艺人却是不可原谅。

三、缺乏诚信的政客,让人反感的竞选手段。如果大选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如果竞选方式是各方互揭疮疤和恶言相向,如果竞选宣言只是为了讨好选民,一旦中选却可以置之脑后甚至反悔,那人们又何必出来投票呢?遗憾的是,这是不少年轻人对大选的印象。

新一代选民的政治冷漠,对未来的社会有什么影响?如何提高青年的政治热忱?如何塑造积极的竞选氛围?许多问题有待回答。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5年6月1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