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June 2005

谈什么、怎么谈?

笔者以英国大选为楔子,为本栏写了三篇文章。有人问道:“一场已经尘埃落定的大选,还有多少读者会继续关心?难道没有其他更值得探讨的课题吗?”

是的,对于我国的普罗大众而言,既然英国的大选胜负已分,加上英国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式微,这场大选受他们关注的程度还不如美国的总统选举。然而,不论是 美国的总统选举还是英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大选,一般人关注的不外是参选的哪一方在民意测验中领先、选举期间的争议性课题和何者获得最后的胜利。可是,一场选举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争执或胜负的结果吗?笔者不以为然。

实际上,一场选举的方方面面,经过分析与探讨,足以写成一本专书。笔者从大选的氛围、传媒的角色和青年的政治意识这三个视角切入,尝试把2005年的英国大选作为我们参考与反思的对象。之所以会从这三方面切入,主要是希望以比较“冷门”的角度,为读者们刻画英国大选的“风情”,进而提供更广的思考空间。

笔者相信,今天的新闻将建构明天的历史,而历史书写的根据与方式将影响后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个人在社会、族群在国家、国家在世界的定位与地位。因此,新闻的报导和评论应该要多元,兼容“主流”和“边缘”的声音,并蓄“热门”和“冷门”的课题,共存“支持”和“反对”的意见,才能把有关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当后人借助今天的新闻了解当时的历史时,就更能窥得历史的全豹。

另一方面,就当下的人们对一场选举(或其它事件)的理解和讨论,我们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反之应该提升至“知其所以然”的层面,甚至升华至抽象的概念或理论的境界。清楚、完整的概念和正确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以简御繁,更好地解决问题、理解世界。政党在一场大选中的胜负只是一时,大选的各种现象所透漏的讯息,才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主要问题”。这也就是说,问题的探讨应做到点、线、面俱全。否则,见树不见林的讨论方式只会导致我们在问题的怪圈中兜兜转转。我国社会目前所面对的许多问题不就是掉入这样的怪圈之中吗?

不同的人选择关心不同的课题,我们的社会也有许多不同的课题需要不同的人去关注。谈什么课题固然重要,怎么去谈一个课题更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学习目标。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5年6月8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