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June 2006

威信

某所学校的训导老师本身是烟民,他处罚了吸烟的学生。学生很不服气,质疑道:“老师你禁止我们吸烟,可是你自己不也是吸烟吗?”训导老师回应说:“照我所说的去做,不要做我所做的。”

这样的事应该不会只发生在一所学校,类似训导老师的回应也不会只出现在学校。一些家长就爱用这样的说法来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另一些人则嘴上不说,实际上心里就这么想,或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态度。

政府让汽油起价、调高电费,却不允许商家提高货品的价格,这是一例。反过来,人民希望自己的收入年年涨,却要求物价年年如一,不也是同样的心态吗?这种只许我放火,不许你点灯的大大小小故事,从古至今不断上演。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里,主角的思想逻辑和行事作风是大同小异,但是其结果和影响却是因人而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拥有这种思想逻辑和行事作风的人,到底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的一方,以及他的权力有多大。

例如,对比于学生,训导老师是强势的一方,因此即使他的回应不合理,学生大多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国家机关的权力遍及全民,因此人民对政策纵然不认同,很多时候只能无奈地遵守。

掌握权势的人固然可以运用他们的权势来诠释什么可以做、什么做不得,同时又可以让自己不必遵守自己的诠释,从而为自己带来便利,但是这样的便利又何尝不是向大众所做的最坏示范?

因为权势可以给人制人却不受制于人的便利,所以人人竞相争名逐利。风气所及,衍生了贪污和沽名钓誉。若没有争名逐利的能力,还可以借用暴力。如此歪风蔓延开去,家庭、学校、社会,一一波及。更甚的是,当手握权势的一方还要使用暴力来压制弱势群体的异议,我们哪还能期望人民相信和平、尊重、包容等优良价值和礼仪?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那么上位者推行政策的最佳管道就是以身作则。不能身体力行的话,法令再严、呼吁再多,只会落得“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局面。

人民希望上位者有的是威信,而不是威严,更不是威猛。孩子对家长、学生对老师,大概也有同样的期望。“其身正,不令而行”靠的就是威信。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6年6月7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