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September 2005

受教育还是拿学位?

高等教育部部长拿督沙菲益沙礼日前宣布,内阁已经同意设立第18所国立大学——登嘉楼大学。他说,成立这所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17至23岁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的目标是到了2010年,有40% 17至23岁的国民接受高等教育,并在2020年达到50%的水平。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政党也倡议设立本身的大学,或呼吁政府在某些州属设立大学。

高等教育过去犹如“王谢堂前燕”,如今却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是好事,不过在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儿,其他地区正面临的高等教育的问题值得我们参考并慎思之。

在美国,由于学费高涨,不少私立大学近年来面对招生不足的问题。这问题有蔓延至公立大学的趋势,导致一些公立大学不得不到外州去招生。在台湾,大学的招生制度以“多元入学”方案取代单一的联考后,某些大学出现了招生不足的现象。当大学学额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填满学额。那些知名的大学尚可以向海外的优秀生招手,其他的若不是减少学额,就是得放低入学的门槛。一旦入学的标准降低了,教学和研究的素质必定会受到影响。

在我国,国立大学于2005年只录取61.6%符合资格的申请者,因此增建大学或增加大学学额还不至于产生上述供过于求的问题。不过,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素质始终是我们不得不加以关注的。

就高等教育的目的而言,我们必须解答:为什么要增建大学或增加大学的学额?是为了让更多人持有大学学位或文凭吗?那么,让更多人持有大学学位或文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吗?那么,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失业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那需要让学生花上三五年的时间、让政府津贴大量的经费吗?

因此,我们应该思考,让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和让他们在大学拿一个学位到底有什么区别。笔者尝试用一个类比来说明两者的区别:受教育就像让学生学会在海里“游水”,拿学位就像让他们海边“踩水”。

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拿个学位就算完成任务,那么只要把相关领域的知识向学生灌输,让他们能“踩”入这个领域的“水”里就行了。当然,这种“踩水”的能力是不足以让他们走入水深之处的。

如果是为了让学生受教育,就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在人生的海洋里畅游,并且能够面对海上的风浪。因此,所谓的教育,就不只是提供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包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面对生活里的各种问题。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不断学习的意愿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只有数年的大学生活不可能让学生游遍很大范围的海洋,只有让他们拥有游的能力和继续探索的意愿,他们才能游得更远、更起劲。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5年9月7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