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July 2005

城市化:趋势与问题

城市化(或曰都市化)指的是全国城市人口或城市面积百分比的增长。以美国为例,在1800年的时候,只有大约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20年,这一数字上升至约50%,现今则有约80%的美国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城郊。

城市化这一术语出现于1850年左右,和工业革命几乎是同一个时候。事实上,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工业化出现。根据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的理论,大工业需要大量共同劳动的工人,而这些工人必须住在工作地点附近。人群的集中渐渐地形成了村镇。加上那些为了满足工人需要而前来的人,如裁缝、木匠、面包师傅等,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接着小城市变成了大城市。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基本设施提供所需的支援,如交通和能源。发展这些基本设施所费不赀,因此基于效益的考量,集中各种工业在特定范围内进行是最好的选择。这种集中发展的模式是城市化的另一个导因。与此同时,技术的革新促使农业领域能以更少的人力生产更多的粮食,以满足城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这也成为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基础。

城市化带来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其次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其三是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

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接近饱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它们目前所进行的是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提升城市化的品质。城市化造成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物质层面问题的同时,也带来因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而产生的精神层面问题。

因此,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趋向于使农村或郊区转变为城市,避免在现有的城市范围内设立新的市区。在1970年代以后,美国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sation)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基本表现是人们在城市工作,却居住在城郊,促使郊区城镇化。逆城市化的目的是使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下降,让人们拥有更宽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生活素质。当然,逆城市化必须摆脱对汽车的过度依赖,以免带来更严重的交通和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则不是很有系统地进行,它们的城市化多数是因为农村人口膨胀所导致的。由于农村的经济规模无法容纳这么多的人口,农村地区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都涌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他们没有能力负担昂贵的租金,也因为交通的问题而不能在城市工作却居住在城郊,结果他们只能在城市范围内的空旷地方,建立简陋的房子来栖身。这就是所谓的贫民窟,或是我们一般上说的非法木屋区。

更让人担心的是,当城市也无法提供他们具有生产性的工作时,这些城市里的无业游民无异于一枚制造社会问题的地雷。在我国,这些无业游民除了本国公民,还有为数不少的外劳。近年来节节上升的罪案数目,与这一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脱离不了关系。

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如果我们所在意的只是如何在国内升格为市、如何挤入国际大都会的行列,忽略了城市化已浮现和潜在的问题,那么我们最终不是尝到城市化的果实,而是陷入城市化的泥沼。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5年7月27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