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July 2005

恐怖主义与城市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2002年10月12日:峇厘岛,夜总会;
2004年3月11日:马德里,火车;
2004年9月1日:别斯兰市,学校;
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和巴士。

以上数宗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恐怖袭击,有一个共同点——受袭击的都是位于城市或城镇的民事设施和普罗大众日常活动的地点。由于这些地点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这类恐怖主义因此也被称为城市恐怖主义(Urban terrorism)。

恐怖主义至今仍未有一个全球性的定义,对恐怖主义的一般理解是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手段对抗平民或某一对象,以达到特定的政治或其他目的。恐怖主义作为一门现代国际关系的研究项目,以20世纪60年代末为重要的分水岭。在那之前,广义上的恐怖主义一般只发生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内。60年代末,恐怖主义走上“国际化”的道路,逐渐演变成一种无国界的战争,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国际恐怖主义的起因错综复杂,在西欧是因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中东则交织着美苏冷战、以阿冲突和教派矛盾。从60年代末的兴起,70年代的扩张,80年代的猖獗,到90年代初的舒缓,恐怖主义始终是文明社会割不掉的毒瘤。据统计,从1968年到1997年的30年期间,总共发生了15 386起恐怖活动,平均年增长率为2.66%。

暗杀和劫机曾是恐怖主义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各国加强对政要的保安,民航的安全措施也更为严格,加上爆炸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爆炸遂成为现代恐怖分子首选的袭击方式。

恐怖袭击是恐怖分子借以宣扬他们的理念和诉求的方式,袭击的新闻效应因此是恐怖分子的重要考量。恐怖分子往往诉诸简单易行但破坏力强大的袭击,以大量的人命伤亡和巨额的财物损失来制造最大的“轰动效应”。

在“简单”和“轰动”两项靠量之下,城市成了恐怖分子“理想”的袭击目标。由于城市在政治、外交、经贸、社会、文化的实质和象征地位,袭击某座城市带有向有关国家宣战或耀武扬威的意味。此外,城市密集的人口和发达的设施,一旦受到袭击,所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而且能够给该社会造成最大程度的恐慌。另一方面,城市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复杂的人口结构与流动,也为恐怖分子提供了有利的活动条件。

从现象来看,近年来严重的恐怖袭击,都发生在城市里。资料显示,从1993年至2000年期间,全球因恐怖袭击而受伤者当中,有94%是城市人口;死亡者当中,城市人口则占了61%。

经过大约40年的发展,现代恐怖分子似乎把它们的矛头指向了脆弱的城市和无辜的平民。在全世界都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前进的当儿,恐怖袭击的风险是各个城市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难题。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5年7月20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