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October 2006

择善与固执

《中庸》里提到“诚”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里涉及了择善和固执两个行为。不论是择善而不能固执,还是所择不善却固执,都可能带来祸害。前者是缺乏决心,后者则是决心用错了地方。

例如,当初政府成立皇家委员会,提出改善警队运作与管理的报告书,这是择善的举动。然而,报告书提出了一年多,人民似乎还看不到实质的成果。报告书建议的三个主要目标:减少罪案、铲除贪污、遵守人权与法纪,政府是否依然“固执”?

一宗又一宗的罪案让民众人心惶惶,铲除贪污的方法只是让警员佩戴反贿赂的徽章,让公众投诉警员滥权的独立委员会迟迟无法成立起来。凡此种种,难免让人民因为择善与固执之间的落差而失望。或许政府依然择善、依然希望可以固执,不过少了实质的成果,就少了“诚”让人感动的那一份力量。

再看看听真话这一个择善的举动,当初也是让人民怀抱希望。不过,当听真话和不能说话吊诡地同时出现,择善和固执之间又出现了矛盾。看到揭发社会弊端的真话不能说(或至少不能公开地说),为了消除疑虑的对话也不能说(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关上门来说),人们总会心生疑窦:怎么听(说)真话有这么多的但书?

或许为真话设下可说及如何说的限制是考虑到社会的“脆弱”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然而,一些不晓得是不是真心话,但很不可能是真话,却冲着社会“脆弱”神经而来的言论,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抛出来。或许除了可说及如何说的限制,真话还有“谁说”这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可怕的是,不但择善和固执有矛盾,固执和择善也有很大的距离。那些一再渲染煽动性言论的人士,他们的举动不可谓不固执,不过却是错置的固执。这些人虽然可以大义凛然地宣称自己的固执是为了民族社稷,但是他们的固执必须受到是否建立在“择善”这个前提的检验。

检验是否“择善”的指标是什么呢?还是回到《中庸》所说的“诚”上去——“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简单来说就是回归真。立于真,选择善,追求美,这不就是人之道、国之道吗?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6年10月10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