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October 2005

选择性的关怀

过去10个月,世界各地严重的天灾频仍。从去年底的印度洋里克特9级地震造成的海啸,到今年8月份5级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大西洋沿岸,以至于最近的南亚7.6级大地震,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人类带来苦难,并且考验着人的价值、信仰、道德与能力。在苦难面前,人的光明与黑暗面,往往会显露无遗。

从光明面来说,在上述天灾发生之后,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的发挥。一处的灾难牵动了世界各地无数善心人的心弦,他们把物质和精神的援助送到了灾区,献给了灾民。至于黑暗面,有人趁火打劫,大发灾难财;有人置亟需援助的灾民于不顾。另外一种值得我们关注并思考的现象则是“选择性的关怀”。

什么是“选择性的关怀”呢?有这么一些人,当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筹募金钱和粮食、衣物等物品,送到一些受灾的地区,甚至前往协助重建灾区。南亚大地震发生之后,他们也不遗余力地呼吁各方援助灾民。

然而,卡特里娜飓风带给美国的破坏,不可谓不严重吧?可是,这些人似乎对坐困新奥尔良的灾民无动于衷。他们若有发表意见的话,也不过是趁机大骂布什政府的麻木不仁,或是指摘美国政府因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而遭受“天谴”。

无私地协助有难的人所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的价值和福利的关怀。就如孟子所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看到别人有难,我们会恻然心动,那就是恻隐之心。韩愈在《争臣论》里说这是“畏天命而悲人穷”的悲天悯人情怀。

不论是恻隐之心或是悲天悯人,其出发点必然是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标准对待其他人,贯彻推己及人的信念。这样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那么,“选择性关怀”所体现的,又是怎样的价值呢?

不论那些灾民是印尼人、巴基斯坦人,还是美国人,他们都是实实在在需要帮助的“人”。或许我们可以说贫穷的印尼和巴基斯坦比富有的美国更需要他国帮助,但是至少我们不必说美国灾民承受苦难的原因是布什政府“获罪于天”吧?

果真要说天灾是“获罪于天”的结果的话,那些“选择性关怀”的人所帮助的对象,又要作何解释呢?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5年10月19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