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December 2006

在差异中交汇

据报道,中国正进行一项名为“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研究。领导这项研究的吴友富教授表示,由于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认识有偏差,因此在重塑中国的形象品牌时,应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

其中,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形象代表性标志的龙,在西方世界却是霸气和攻击性的象征,结果让不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西方人,对中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联想。如此的看法引来了这样的猜测——“其他动物将取代龙成为象征中国的图腾”。一直以来,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龙将被取代的传言自是吹皱了一大池春水。不过,吴教授否认了这一传言。

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人争论,龙和英文的dragon之间如何翻译的问题。龙作为一种象征,在东西方文化里却具有相悖的含义,注定了这是一道难解的题目。所谓象征,是用具体的人、事、物或图形来标示某种意义。象征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积累和想象。脱离一种文化的氛围来解读这种文化里的象征,终归要踏入误读的区域。

从技术性的如何翻译下手,或策略性地塑造新的象征,固然是一种尝试舒缓问题的方式,可是应对文化差异的方式,绝非如撤换损坏的水管那般,只是工具性的问题。龙的形象在西方文化里所产生的联想,不会因为不把龙翻译成dragon而消失。至于为了迁就西方人的文化观点而刻意改变自身的文化,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况且世界上的文化是如此的多元,这种为了迁就他人而刻意改变自己的方式,是否实际呢?

无巧不成书,国内之前因为有政治人物在公开场合挥舞和亲吻短剑而引发的一番争论,也把龙给牵扯了进来。有人辩称,“克利斯”短剑是马来民族的文化象征,不能把挥舞和亲吻短剑的举动看作是暴力的宣扬。就有如龙是华人的文化象征,在其他宗教里却是撒旦的化身。因此,这纯粹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这么说来,不同的文化是否就必然处于一种相对的状况之中?不同的文化是否仅仅能满足于各自表述的状态?或者在接触的过程之中,只能持有一种对象征的诠释?我们能不能让西方人理解,虽然他们想象中的龙是邪恶的,但是东方的龙却可以是祥和的象征?同样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接受短剑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象征,只要它不是沉浸在一片暴戾的叫嚣和对血的呼唤之中?

差异的文化频密地交汇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有人因为害怕交汇的结果而囿于自己的天地抱残守缺;有人为了交汇的结果而放弃自我。这样的现象是可悲的,但它确确实实地在发生着。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有最好和最多的沟通管道。然而,我们也处于一个最危险的时代,因为那最好和最多的管道不一定散播着最好最正面的思想。

或许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一种信念:交汇是为了丰富多元,不是消灭多元。以尊重为基础、以沟通为管道、以包容为原则、以诚恳为态度、以倾听为方式、以欣赏为眼光、以接纳为心胸、以恻隐为情怀、以理解为任务、以和谐为目标、以自省为动力、以进步为自豪……

放眼今日的世界,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很多,我们还没做到的也很多很多,可是我们不该做的,却已经太多太多。

原载《南洋商报•时潮版》2006年12月17日

6 comments:

Sfun said...

新年快乐

添健 said...

Shufen:
谢谢。新年过了好几天,只好回祝你开工顺利。

Melvin:
你也逛到这里来了?Amartya Sen所提倡的multiple identities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概念。不过,似乎只有相信自由主义的人比较能接受这概念,而且identity一旦和民族、信仰、国家等传统的“身份类别”挂钩,则问题会变得更复杂。

添健 said...

谢谢。我们这里的生活还不算寂寞。部落格写着玩玩,除了记录生活的点滴,也顺便做一些简单的网页编写工作。

添健 said...

对了,近来生活可好?

添健 said...

别把自己说得那么苍老,你是“三张有得找”,还要这么说的话,叫我们这些“坐三望四”的……

lim said...

那只是一时间悲情和文采都涌向指尖的缘故。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