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January 2006

寻找问题的根源

日前看到一份由多媒体发展机构整理的数据。数据显示了2005年,我国资讯与通讯工艺领域所录用的员工和尚未填补的空缺数目。调查的对象是1163家拥有多媒体超级走廊地位公司的其中810家,760家公司提供了资料。整体而言,这些公司于2005年总共录用了7128名员工,尚未填补的空缺有2051个,占所需员工总数的22.3%。

另一边厢,根据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拿督阿都拉曼去年7月在国会下议院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从2001年11月25日至2004年2月29日,共有4720名资讯工艺系的大专毕业生,参加了由人力资源部开办的大专毕业生再培训计划。稍加计算,这段期间参加再培训计划的资讯工艺系毕业生平均为每年2100人,与上述空缺的数目相若。

两份数据两相比较,我们不禁会问:“既然相关领域有足够的毕业生,为何填补不了那些空缺?”一个很直接的答案会是:“本地大专毕业生的素质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样的答案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参加再培训计划的都是本地大专毕业生。

笔者没有资料来证明这一个前提的真伪。不过,假设它是正确的,那我们还得问:如果参加再培训计划证明了本地大专毕业生的素质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素质欠佳呢?如果说是本地大专的课程出了问题,那些参加再培训计划的学生的同学为何又可以找到工作?会不会有更复杂的结构性因素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呢?

看一看有关当局提到再培训计划的课程时,往往强调掌握英语和沟通技巧,是不是说学生们缺乏的是属于基础的“软技能”(soft skills)呢?这些基础应该是在中小学阶段就打好的吧?那是不是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出了问题?可是,看着中小学阶段的各项政府考试,及格率年年上升,优秀生人数年年增加,那是不是说考试没有反映出学子的真实“素质”呢?

至于说本地大专的课程和市场需求有没有落差,来自雇主的反馈就十分重要。以上述被录用的7128名员工为例,有多少是本地大专毕业生?多少是海外大专毕业生?雇主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指出,问题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充分掌握事实,以求探索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否则,若不是病急乱投医,就是治标不治本。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6年1月18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