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August 2008

全辩11献词

首先恭贺马大华文学会成功举办第11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全辩),同时也要感谢筹委会的努力、各参赛大专的配合,以及马大校方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使这项赛会得以顺利地举行。

今年,全辩步入了第20个年头。这20年来,数以百计的大专生参加了11届的赛会。翻看全辩的档案,不难发觉当年的一些参赛者,如今已成为国内各领域的翘楚。他们或锋芒毕露,或默默耕耘。全辩或许是他们大专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但我想它是一串美丽的音符。主办当局不妨让这些前辩手现身说法,来一个“温故知新”。

20年来,大专辩论比赛逐渐走向普及。从过往数年一次的精英式活动,到如今一年数次的大型赛会。辩论比赛的普及,让普罗大众有了更多接触辩论比赛的机会。虽然说辩论比赛带有表演的性质,但我希望辩论比赛普及化的影响,不是停留在它“表演”的层次上,而是突出它的“教育”功能。

本届国会开会期间,电视台会转播半小时的问答环节。前些时候,电视台也直播朝野领袖的辩论。这显示了我们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已开始从单向的灌输走向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互动中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而作为参与者不得不具备某些基本的能力。辩论比赛正好可以为我们提供训练这些能力的机会。

若我们是直接参与信息互动过程的一方,辩论比赛可以让我们了解,怎样去分析课题、收集资料、综合观点、提出意见、呈现论点、聆听异议、批判谬误、捍卫立场。若我们是旁观信息互动过程的一方,辩论比赛则可以让我们学会,怎样在繁复的发言中,在漫天飞舞的言论和数据里,抓住重点、认清矛盾、质疑谬论、接纳道理、辨别是非。

在辩论比赛日益普及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避免让辩论比赛沦为纯粹的“娱乐活动”。只有当辩论比赛发挥了它在思想和语言上的“力”与“美”,为社会带来更宽的思考角度、更深的思考内涵及更广的思考空间,那么辩论比赛才有继续办下去的意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