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ugust 2007

借古思今——三省吾身

再过几天就是独立日了,虽然人们习惯把8月31日称为国庆日,不过从我国的建国历史来看,把8月31日称为独立日、9月16日称为国庆日,是更正确和妥当的说法。毕竟,国庆日的“国”指的应该是成立于1963年9月16日的马来西亚,而非独立于1957年8月31日的马来亚。

当然,本文的重点不在于此。欢庆独立日也好,喜迎国庆日也罢,热热闹闹之余,静下来思考这节庆的意义,可以说是另类的庆祝方式。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本是句关于个人修养的名言,但是放诸于国家的角度,未尝不能为我们提供另一个思考的角度。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本是说替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每个人尽心尽力地办事,不正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吗?若把国家看作一个系统,每个人、每个机构就是这个系统的部件。当每个部件都正常并且符合规格地运作,这个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将大大地降低。

然而,“为人谋而不忠”的事例,却往往在发生重大事故之后显现出来。如今的许多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力越来越大,责任感却越来越低。一般的平民百姓犯错,官方马上祭出法律的大旗来惩罚。然而,一旦出了状况,典型的官方回应就是——没有错、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大家都错所以大家都没错。总之,重要的是,不管谁错,都没有人需要为错误承担责任。不论是公共工程的纰漏还是天灾人祸带来的损失,莫不如此。这样的环境之下,根本难以培养“为人谋而忠”的态度。50周年庆典的缤纷,掩盖不了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暗淡。

再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短短八个字的问句,却是我们的暮鼓晨钟。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国民团结,少了“信”这个基础,即使再给我们50年、100年,也依然是一个呼吁而已。当年的独立,有人强调是各民族齐心协力向殖民宗主争取的结果。如此说来,各民族应该是共同奋斗的朋友了。然而,有人反复提醒独立是以特权交换公民权的一项契约。把争取独立的奋斗看成是一项交易,既否定了大家是朋友的关系,也少了显示信任的诚意。

时至今日,国民发言的立足点,还是脱离不了各自的族群。贫富的分界线不是生活水平的高低而是血统的差异;经济的发展不以国家的竞争力为着眼点而是民族利益的捍卫与掠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育人而是突显自身文化的尊大。此外,把“国庆日”定在8月31日而不是9月16日,也让在44年前的9月16日加入这个国家的东马两州,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不论是民族还是地域,我们都没有努力地建立可以互相信任的基础。

最后,“传不习乎?”,问的是我们是否努力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个年代,“习”除了要“学而时习之”的温习,更要“学如逆水行舟”的终身学习。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否努力成为学习型国家?

学习型国家的要素在于对人力资本的重视,而人力资本则体现于智力、体质、知识技能和道德。省思一下,我们对于国民智力的提升、体质的锻炼、知识技能的更新、道德的培养,是否远不如我们对于权力与金钱的分配呢?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1930-)认为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的进步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却跳过了如何通过人力资本创造财富这一环,大谈如何分配财富。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越收越窄,路当然也跟着越走越窄。

人生难有两个50年,国家却不能满足于一个50年(或44年)。只有时时反省,我们的国家才能继续走向下一个、两个、三个……50年(或44年)。

原载《南洋商报•时潮版》2007年8月26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