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April 2007

怕什么?

大约40年前,互联网的技术刚刚萌芽,还属于美国国防部的机密研究计划。开始时,它称为前沿研究项目署网络(ARPANET),用户仅限于国防部和数所大学。到了1983年,属于国防的网络分离了出来。这不只意味着 “机密”的封条解除了,也象征着现代意义的“互联网”即将诞生,而且它很快会开启那一扇改变世界的大门。

从学术机构开始,互联网逐渐向其他领域蔓延。这个原本只是“小圈子”里的高技术玩意儿,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已经完全向公众开放。万维网和网页浏览器的出现,更使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内容以几何级增长。

如今,互联网的功用可说是无远弗届。政治、教育、贸易、运输、旅游、金融、宣传、行销、零售、医疗、娱乐、游戏、媒体、研究、管理、通讯、文化、宗教、出版、工程、科技……说没有互联网不能介入的领域也不为过。更准确地说,互联网不只是在既有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它还不断地改变既有的作业方式,同时也不断地创造新的领域。当下火红的部落格就是一例。

部落格是属于Web 2.0(第二代万维网)的一环。Web 2.0不是一项技术的标准,它所代表的是,在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开发网络的功能,并且发掘新的可能。Web 2.0的特性包括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和充分参与、以网络为平台整合分散的内容和各种轻量级的服务与功能、资讯为核心。

互联网开放予公众不到20年,却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一日千里,已让许多人应接不暇。即使不去直接面对科技,也避不开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变革之中,传统的观念不断被冲击、一贯的作风一再被挑战,该怎么应对呢?

或许是社会变革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让许多人无从应对。于是,有人期望借助权力,对互联网施加管制,特别是针对网上不利于己或自己不喜欢的信息。管制互联网,行吗?让我们把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的名句稍加修改——“你可以一时管制整个互联网,也可以永远管制某部分的互联网,但是你不可能永远管制整个互联网。”不过,句子里的两个逗号被问号取代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大了,所能够思考的,就剩下管制的定义了。

管制不了怎么办?那就抹黑吧——“部落客都是骗子!”“ 互联网不受管制,所以网上的言论不可信!”“网上发言的人,都是‘打了逃’的匿名者!”类似的说辞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出于对互联网的害怕:因无知、误解、愤恨或猜忌而产生的怕。然而,我们应该害怕吗?我们可以害怕吗?

国家的政策早在10多年前已经向互联网张开双手,到了今天却还有许多政策的主事者不敢拥抱互联网,那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互联网上无可否认存在危机,但是若不能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中正视它所带来的契机,我们还要用多少个10年才能弥补过去10年中所流失的机会?

我们发展信息与通讯技术,只看到技术而不见信息与通讯。信息在于自由开放,通讯在于平等互动,是属于社会层面的内涵。Web 2.0的出现与发展,正是互联网从强调技术性转向注重社会性的体现。网络与社会从两个不同空间的世界渐渐结合成一个世界,网络即生活的生态逐渐成型。我们越是抗拒这股潮流,越是会被潮流吞没。

我们应该怎么做?好好地认识这股潮流呗!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看清波澜的变化和去向,好让我们能够借着潮流的动力,驾驭扁舟,往目的地而去。

原载《南洋商报•时潮版》2007年4月8日 (题目为《怕网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