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土著的企业股权占有率,到底是18.9%、36.64%,还是45%?单单看新闻标题,这样的数据会让人越看越迷惑。只为了寻求一个简单答案的人,和只愿意听见一种声音的人,必会想方设法去突出自己想要的数据是正确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以情绪化的语言去贬低不同的意见,或倚仗权威的地位来否定他人质疑的权利。
在讨论谁是谁非之前,且让我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人的体重,可不可以同时是60公斤和10公斤?答案当然是——可以。
为什么可以?答案也不是单一的。例如,它可以是因为使用了两个称来称量体重,而其中一个称坏了,甚至两个称都坏了。排除称的技术问题,测量地点也可能是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同一个人,在月球上的体重就只有在地球上体重的六分之一。60和10 的差距,是星球引力的问题。60或10,是不同条件和语境下的真相。
回到土著的企业股权占有率这个课题上,不同的数据,主要是统计方法的差异所造成的。学术研究或调查因为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原本就稀松平常。结论可信与否,则和方法是否恰当及方法使用得是否严谨密切相关。这两点往往就是争论的重点,其重要之处,甚至可以超越结论本身。
任何的研究和调查,不可以有不容置疑的声明,只有是否经得起质疑的考验。研究和调查的方法本身,不是确立结论正确与否的充分条件。方法的选择、使用的过程,必须经得起质询,才能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可信的结论就等于真相了吗?别把这个结论下得太早。可信的结论或许是部分的真相或真相的部分,却未必是真相的全部,也未必是全部的真相。是以,我们不只要the truth,还要the whole truth,也要nothing but the truth。
然而,我们能够把复杂的世界和社会现象,用统计数字完完全全地重现出来吗?这一带着哲学意味的疑惑,不犹是探索真相过程中的另一种旨趣。把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暂放一旁,从社会研究的意义来说,把社会现象简化为几个简单的统计数字是危险的。尤其是当数字被抽离出学术的框架之后,数字可以只是任人操弄的工具。
今天,人们关注数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18.9%意味着目标尚未达致,所以政策还要延续,甚至加强?虽说地球是圆的,理论上向南出发也可以到达在北方的目的地,但是若要从吉隆坡去东京,又何必坚持向西航行?更何况航行了多年却始终只是在大海上遥遥望见非洲大陆?
即便是抵达了目的地,那又代表着什么?45%代表着政策光荣地、超标地完成了使命?45%就一定强过10%吗?100的45%只不过是45,1000的10%却是100的100%。45%看起来是亮丽的数字,背后隐藏的疑问是:去掉了%的符号,实际上我们拥有的是多少?
36.64%也是如此。它可以是100个人各自享有0.3664%,又或者是一个人独享36%,另外的99个人共享剩下的0.64%。
这么说来,统计数字还有多少可取之处?或许,我们不妨把一个个的统计数字看作一片片的拼图,而且是散落各处的拼图。人们所要做的,无非是竭尽所能找出相关的拼图,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虽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能砌上不相关的几片拼图,或砌错了位置,甚至到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不可能拼砌完成的一幅图画。可是,那些尚在其次。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只是拿到了一片拼图,就以为那是整个世界。
原载《南洋商报•时潮版》2006年11月19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