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怎么样?
社会现象往往是抽象的。要让抽象的社会现象具体地显示出来,就得有一套客观的描述方式,来展示现象的存在形式。数据就是这一套客观的描述方式。因此,有人说数据会说话,而很多时候我们也确实需要数据来说真话。
不过,数据并不是社会现象本身,它只不过是反映了社会的现象。而且,数据得经过处理,才能反映社会现象。同样的材料,经由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数据。
明乎这个道理,在谈论数据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对产生数据的材料、获得材料的方式、处理材料的方法有所了解,才能够从数据看清社会现象。否则,所谓的数据只不过任由人们操弄的口号。
国内不少政治人物爱挂在口边的“让土著拥有30%股权”的目标,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数据。股权的计算,根据的是股票的票面价值,还是公司的市值?甚至是“土著”和“拥有”的定义,也是决定数据的关键。
再说近来被提起的各族收入比率,同样是一个缺乏实质意义的数据。据称,目前国内马来人对华人的收入比率是1比1.65,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时把这个比率提升至1比1。然而,人们所看到的就是几个数目字,产生数目字的过程,依然隐蔽在布幕之后,不得检验。像这种不能清楚反映社会现象的数据,显然无助于人们了解社会的真相。
另一方面,数据虽然可以反映社会现象,却未必能够解释现象的根源。即使上述的各族收入比率是正确的,但是有关的数据并没有告诉我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知现象的根源,要如何制定改变现象的正确方案?
再让我们思考,提出这个数据的人士,一方面指出该数据从过去至今显示了改善的趋势,意味着马来人的收入改善了。可是,同样的人却也提出槟城马来人被边缘化的吊诡言论。若马来人收入改善和马来人被边缘化这两套说法同时成立,那就说明了马来人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比过去更严重了。因为当一部分的马来人被边缘化时,只有另一部分马来人的收入大大地增加,才可以出现整体马来人收入改善的数据。
不论是股权的拥有,还是收入的比率,毕竟只是局部地反映社会现象。如果对这些数据的追求,无法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使最后数据落实了,那又怎么样?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6年9月12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