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December 2007

非议会

台湾议员在立法院武斗,一直是某些人用以衬托我国国会可取的例子。台湾议员在立法院内武斗是个人品行的问题,还是为了引起媒体和民众的关注,我们难以断定。可是,与其把焦点放在台湾,我们不如多注意国内的状况。

如果我们还在为国内的议会没有武斗而沾沾自喜,那我们有必要意识到这种喜悦已经岌岌可危。吉兰丹州议会里,巫统议员诺祖拉末迪亚试图举脚踢人,理由是一名回教党议员对他出言不逊。这样的说法,让人想起前总警长拉欣锘以对方以言语挑衅作为殴打前副首相安华的借口。

诺祖拉末迪亚踢人未成,不过他依然愤愤不平地指责,执政的丹州回教党政府不回答在野的国阵议员提出的问题,是为了羞辱国阵的议员。或许诺祖拉末迪亚忘了,反对党在我国被“赋予”的定位——为了反对而反对。既然反对党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执政党又何必“应酬”反对党议员的提问呢?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难以进步的一个原因——许多人并不晓得如何面对不同的意见。掌握权力的时候,不同的意见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权力不在手中的时候,不同的意见就是为了打压而打压。大家都忽略了,不同观点的相互挑战,是促成文明演进的动力。

民主社会里,人民选出代表,称他们为议员,让他们进入议会,要他们议论国事。这一个“议”字不但有讨论、商量、评论的含义,也是一种旧时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的文体。因此,“议”就是通过说理来商讨事务,若议会里只允许一种意见,不但不成议之义,更从根本上推翻了成立议会的目的。

过去,我们能从电视上看到台湾的议员在立法院内武斗,但是却难目睹我们自己的国会内所发生的事。如今拜网络科技所赐,我们见识了国会里的实况。议员们议事时言不及义者有之,喧嚷叫嚣多于就事论事者也不少见。声带凌驾于脑袋的辩论,就真真实实地展现出来,让世人说长道短。

最近,我们就看见天然资源与环境部副部长索迪纳登在国会内挑战反对党议员到外头去“lawan”。这样的说话,其让人震惊之处,实不下于企图在州议会里踢人的举动。试想象,若你只耳闻而不目睹那一场对话,你会以为对话的场景是哪里?我们常说暴力不是我们的文化,那么类似暴力的语言和语言的暴力,又是不是我们的文化呢?

事后,当事人应该是意识到自己失言,就试图以另一番言语来为自己解围。他说,“lawan”是挑战反对党议员在大选时竞选,可是“tanding”不是更恰当的字眼吗?当事人又说,“lawan” 用的是嘴巴而不是拳头,可是用嘴巴的不是叫做“bahas”吗?若“lawan”用的是嘴巴,议员们不就是在议会里用嘴巴来“lawan”了吗?那又何来的到外头去“lawan”?

议论要有对象、材料、基础和工具。议会里的议论对象是国事民生,材料是知识和资料,基础是思想,工具是语言。少了任何一项,议论就会变得或虚无、或空泛、或肤浅、或乏味。以上述的“lawan”事件为例,议论的对象、材料、基础和工具在哪里?

看着古老的英国国会里,议员们在长凳上并肩而坐,情况近乎拥挤。议员们按着规矩发言和辩论,不用大声叫嚷来打断他人的说话,也不会减低议论的激烈程度。看着我们耗费巨资装修的国会大厦,议员们的辩论水平和堂皇的大厦不成正比,互相叫骂的情况倒是像漏水的大厦那样,叫人不忍卒睹,更不忍卒听。

没有了议论的议会,肯定要叫人非议,成为名副其实的非议会。

原载《南洋商报•时潮版》2007年12月2日(题目为《国会议事以肢代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