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的误区
从2004年开始,国内大专教育领域总会在10月份的时候躁动起来。事关英国《泰晤士高教增刊》会在这个月份公布世界大学排行榜,许多评论也会接踵而来。
2004年,马大排名89,理大处于第111位,可谓是好的开始。于是,我们梦想着将来能占据50名以内的位置。隔年,马大剧降至第169名,理大跌出榜外,举国哗然。今年,马大再跌至192的位置,反观国大异军突起,从2005年的第289名骤升至第185名。
国内大学排名的起落犹如过山车,国人心情的起伏也跟着被牵动。然而,若我们只是随着排行榜的指挥棒起舞,只着眼于名次的起落来做出各种推论和建议,就很容易掉进各种误区。
例如,当2005年马大和理大排名跌落的时候,有人归咎于大专法令,有人把校园选举的课题也牵扯进来。今年马大排名再降,同样的指责再次被抛出来。很明显的,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士,并不了解排行榜的规则,也使自己掉入逻辑的陷阱而不自知。
如果大专法令和校园选举课题等是影响排名的主要因素,那么为何马大和理大在2004年有好的排名?为何国大能在2006年连升104个位置?从2004年到2006年,大专法令和校园选举有什么改变?这些改变如何影响排名的起落?最难解释的还是,同样的法令、大同小异的校园选举,为何国大升、马大降?
马大和理大在2004年与2005年排行榜上名次的落差,主要是因为2004年时,负责排行榜的调查公司,把大学内的华裔与印裔学生和教员,当作国际学生和教员来处理。此外,2005年时调查方法的改变也是导致排名下跌的因素。
大专法令和校园选举都是和大专教育息息相关的课题,不过人们最好不要把它们和大学排行榜绑在一块儿来谈。尤其是,不要简单地以排名的起落作为非议大专法令和校园选举的论据。如果只是为了改善排名,还有许多迎合评分标准的方法,大专法令和校园选举的争论,恐怕不容易沾得上边。
在此列出一些排行榜上的数据,以便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到底所谓的排行榜是怎么一回事,同时显示我们和“一流”的距离在那里。
大学 | 年份 | 同行评价(40%) | 雇主评价(10%) | 国际教员(5%) | 国际学生(5%) | 师生比率(20%) | 论文被引用(20%) | 得分 |
---|---|---|---|---|---|---|---|---|
哈佛(1) | 2006 | 93 | 100 | 15 | 25 | 56 | 55 | 100.0 |
剑桥(2) | 2006 | 100 | 79 | 58 | 43 | 64 | 17 | 96.8 |
国大(185) | 2006 | 32 | 22 | 9 | 6 | 25 | 0 | 29.2 |
马大(192) | 2006 | 33 | 14 | 10 | 7 | 24 | 1 | 28.6 |
马大(169) | 2005 | 33 | 0 | 12 | 7 | 8 | 1 | 23.5 |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6年10月17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