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February 2006

己之所欲和己所不欲

丹麦媒体于去年九月刊登了12幅被指亵渎回教先知的漫画,引来回教世界的谴责。过后,欧洲其他国家的数家媒体转载了这些漫画,导致回教世界更激烈的回应。

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尤其是位于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向来以社会风气自由开放著称。风气之所及,这些国家的媒体也享有高度的言论自由,可以针对各种课题、各个对象,阐述它们的观点。漫画作为一种简单直接的表达形式,甚为媒体所喜爱。

在一个文化和宗教背景相对单元的社会,社会成员之间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差距较小,同时也容易对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社会缺少几分敏感度。例如,基督教传入罗马后,因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以《圣经》中的故事与人物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彩绘玻璃等。拥有如此宗教与文化背景的人士,不会觉得把先知或圣人画入漫画里有何不妥。

然而,对于回教徒而言,描绘先知的形象违反了回教的教义,更何况有关的漫画被视为把回教和恐怖主义挂钩,当然让回教徒勃然大怒。从这个角度而言,因为有关的漫画家对其他宗教缺乏了解,把自己惯用的一套方式,施加于他人身上,结果碰了钉子也就不难理解。

回教世界对此事的激烈反应除了有其宗教背景,也不能忽视现实的国际关系因素。西方发达国家与阿拉伯回教世界近年来因恐怖主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等事件而导致彼此的关系恶化。把历史往前推得更远,以色列和中东回教国家的恩恩怨怨,更是剑拔弩张的西方——中东、犹太——阿拉伯关系的根源。放在如此的时空背景下,这次漫画事件就不仅仅是抗议“亵渎先知”。伊朗媒体打算来一个以牙还牙,征求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政治漫画。此外,一些抗议这件事的示威者还高呼“消灭丹麦”。

回教世界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示威抗议也是表达强烈不满的一种方式。不过,若我们极度不满他人采取的某种方式,我们又何必怨怨相报,用相同的方式回施于他人?若是他人动辄扬言要消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感受又如何?

要处理这次的危机,《论语》中的两条原则值得大家参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以直报怨。根据这样的原则,方有望化干戈为玉帛。

原载《南洋商报•言论版》2006年2月15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