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的困境
有些人以为,能够侃侃而谈、懂得插科打诨,就是能言善道、诙谐幽默。若是无关痛痒的风花雪月,这样的看法尚可成立;若是关系国家大事的论述,这样的看法就十分值得商榷。否则,观众很容易就被发言者七情上面的陈词给唬倒。就好像台湾陈水扁总统叫认为中国大陆好的民众,游过没有加盖的太平洋,到中国大陆去,如此的说法,多少人会认为那是幽默?
以此来检验刚过去的巫统大会,甚至推而广之至其他国内外政党的党员代表大会,我们更应该跳脱代表们发言的形式,从更深层的结构来理解他们的论述。若是纠缠于举剑、举关刀、举宪法还是举手机的“表演”之中,那只不过是政治娱乐化的表现,对国家的发展孰无益处。
今年的巫统大会上,领袖和代表们的发言,越来越突显这个国内最大政党在论述上的困境,而这些困境来自于几重矛盾。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两重矛盾。
第一重矛盾,来自于巫统既号称是马来族权益的捍卫者,又不想因不当的论述而失去其他族群的选票。考虑到一些代表激烈甚至极端的言论会伤害其他族群的感受,巫统总秘书拉西事先安慰非马来人不必为此担心,因为那小部分人的言论,不代表党的立场。另一方面,女青团团长诺莱妮却以捍卫马来民族的姿态,拒绝接受黄明志的道歉。
按照拉西的说法,黄明志也不过是比小部分人更少的个人,诺莱妮绝不必为了这个人的行为而担心。可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在捍卫马来人的尊严,诺莱妮不得不把黄明志塑造成巫统这个群体的敌人。
同样的矛盾也出现在对举剑这个动作的论述里。举剑,按照过往两届大会的说法,是对抗敌人以捍卫族群权益的象征。今年,举剑又附加了保护朋友的含义。举剑来捍卫自己,同时保护朋友的说法,原本不是什么问题。然而,问题就出在,捍卫自己的原因是什么?
巫统采取的策略是塑造外在的敌人来建立内部认同捍卫自己的必要,而这敌人的形象必须明确。过去,巫统与回教党争取宗教的诠释权,所以回教党可以是明确的敌人。可是,当巫统的回教色彩日益浓厚,它和回教党的区别也就淡化了。于是,巫统需要新的论述来争取马来人的支持。为此,巫统得塑造一个新的敌人。
这一次,巫统从经济下手,而敌人就是非马来人。除了从整体的经济占有率来“宏观”地论述马来人落后于其他族群,个别领域如建筑材料的供应链也被用来“微观”地论述马来人尚需努力,和巫统尚需为马来人奋斗。
从这里却又浮现出另一重矛盾——巫统需要证明它为马来人奋斗的成果,同时又要论证这些成果不尽如人意。新经济政策一直是巫统借以论证成果的工具,可是年复一年,要如何在“已取得丰硕成果”和“还有待延续”之间找到论述的基础呢?若是“已取得丰硕成果”则政策应该可以功成身退;若“还有待延续”则表示成果不够丰硕。于是,论述就陷入两难的困境里头。
若要以马来人必须在所有领域优先于其他族群来论证延续政策的必要性,则又无可避免地要陷入上述的第一重困境之中——如何在捍卫自己的同时又保护朋友?况且,一旦把其他族群视为和马来人比较而不是合作的单位,又要如何确立其他族群为朋友的地位呢?
其实,捍卫自己的同时又保护朋友的方法,已经从圣贤古书一直唱到流行歌曲里头去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法做到,敢不成是“知易行难”?
原载《南洋商报•时潮版》2007年11月18日